<
t8b7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横刀十六国 > 横刀十六国 第360节
    李跃目光移到西面洛阳、许昌。

    桓温想要进攻此地,可从两处出兵,新野、宛城,尤其是宛城,威胁极大,基本深入中原腹地了。

    “桓温欲北伐中原,朕恰好也想收复南阳,饮马荆江!”李跃将一柄小木剑插在南阳郡的治所宛城上。

    旁边侍奉的刘应、郑林、卢青俱眼前一亮。

    窦封道:“南阳为帝乡,西攻关中,南俯荆襄,攻占此地,可斩断秦晋之联系也!”

    攻入江东不现实,梁国没有这个实力。

    但收复南阳,还是能办到的。

    桓温不来也就罢了,既然敢来,李跃至少要让他脱层皮!

    第四百七十二章 开商

    入冬之后,邺城反而越来越热闹起来。

    梁国将要举办各种盛会的消息放出,四面八方之人纷纷涌入。

    有士人,有商贾,有北地豪酋,还有各方使节不请自来。

    邺城在曹魏时便是天下名都,荟聚了无数文人雅士,留下建安风流。

    石虎在位时,举关东之力兴建邺城,大兴宫室于邺,起台观四十余所,发徭役四十余万人,饰表以砖,百步一楼,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,层甍反宇,飞檐拂云,图以丹青,色以轻素。当其全盛之时,去邺六七十里,远望苕亭,巍若仙居,盛极一时。

    又迁关中、中原、漠北夏胡定居邺城周围,加上枋头、滠头、广宗等地,人口多达百万之巨,仅石虎掳掠的宫女就高达十余万。

    相当于举关中之力而供养邺城。

    成汉使者见识了邺城的繁华之后,赞叹不已,成汉国主李势有样学样,征发数十万民夫,在蜀中大兴土木。

    梁国崛起,迅速接掌了冉魏遗产,让邺城免于生灵涂炭,保留了几分元气。

    经过几年的发展,邺城逐渐展现出天下帝都的恢弘霸气。

    宫阙楼榭虽没有羯赵时那般富丽堂皇,但多了几分生机和人气,街上行人熙熙攘攘、摩肩擦踵,百姓脸上很难在看见饥馑愁苦之色。

    李跃接连减免赋税,梁国赋税天下最低。

    不过代价就是积累稍微缓慢一些。

    “邺中唇齿泽、潞,臂指赵、洛,联络河阳,襟带兖魏,其为险塞,北控河北,南俯中原,拥千万之众,自关以东,当为牟冕,可为万世之基也,以此兴兵,挥剑而西而南,天下无有不破!”王猛大发感慨。

    瞅着邺城将要开展各大盛会,李跃拉着王猛、刘应、崔宏微服游览邺城。

    “江山之固不在城池地利,而在人心,若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,邺城再繁华,亦会轰然倒塌,石虎前车之鉴,不可无视。”李跃自己倒是悠闲,但忙坏了混入人群中的校事和宿卫。

    仿佛一头头警惕的猫头鹰,瞪着来来往往的人群。

    积累慢一些无所谓,只要人心稳固即可,如今天下已经进入比拼软实力的阶段,放眼周边,慕容恪、慕容垂、拓跋什翼健、苻坚短期内绝不敢主动进攻关东。

    至于桓温,如果他下定决心“克复神州”,李跃的确要花些精力。

    可惜桓温不是这样的人,如果他有此念,天下早就是另一番场景。

    “陛下所言极是!”王猛心情甚好。

    “朕准备邀请拓跋什翼健、慕容垂来邺城参会,景略意下如何?”李跃大发奇想。

    养狗是一门艺术,慕容垂已经俯首,不过拓跋什翼健依旧桀骜不驯,稍微释放一些善意,能缓和一下两边关系。

    王猛眼神一亮,“妙计!此举能让二者见识我大梁之盛!”

    就算两人派使者前来,效果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“那就这么定了。”李跃冲身后的刘应使了个眼色。

    刘应一拱手,脱离众人,前去办理。

    而一旁的崔宏神色有些落寞。

    不过在地方上任职一年多,人变得沉稳不少。

    李跃指着街边屋舍,“景略难道不觉得邺城差些什么?”

    来往的人虽多,也足够热闹。

    “陛下是说店铺?”王猛闻弦歌而知雅意。

    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,以前全国上下徘徊在饥饿的边缘,重农抑商是国策,地盘也不大,必须举国上下种田,但如今国内稳定,没有商业就说不过去了。

    “农为根本,商为血脉,无商不足以输血通络,不足以经营民生,不足以充实国库。”

    重农是对的,但没必要一棒子把商业打死。

    商业繁荣,能收取商税,充实国库。

    没有商业的国家只会一潭死水,大汉之所以强盛,实则商业异常繁荣,五铢钱体系建立后,从武帝元狩五年至平帝元始中,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!

    长安、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宛、成都、番禺成为大都会,蓟、阳翟、寿春、江陵、吴等地以为商业中心,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连,车马杂沓,络绎相属。

    邺城府库中遗留的书简记载齐鲁的繁荣:“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。人不得顾,车不得旋。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。”

    汉朝沟通西域之后,打开丝绸之路,中原货物源源不绝西进,加深了与西域的联系。

    经济捆绑,有时候比土地占领更有效。

    商路输送不仅是货品,还有文明,更能潜移默化的控制周边藩国。

    “今民贫国虚,快敌之资,惟仰锦耳!”诸葛孔明治蜀时,就曾设立锦官,官营蜀锦,修补了刘备直百钱造成的蜀中经济崩溃。

    李跃与王猛一前一后走着,都不说话。

    但李跃相信他能想通其中关键,商业兴起能为无田之人多提供一条生路,王猛以前就是靠贩卖畚箕养家活口。

    走了几步,忽见巷道之中人影穿梭,热闹异常。

    李跃和王猛停步望去,却见巷道中摆满了摊位,有卖山货的,有卖成衣的,还有卖熟食的。

    商业不是想禁就能禁的。

    历史上大明禁海,但海真的禁了么?还不是被江浙士绅垄断了?

    同样,如果禁止商业,这块肥肉不是落入士族豪强嘴中,就是落入勋贵集团嘴中。

    财能通神,这些人有钱有势之后,反过来就会绑架朝廷!

    商业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监管,肆意扩张,野蛮生长。

    “大禹治水,堵不如疏,是臣愚钝了,当初国家初定,内忧外患,百姓衣食不足,故而臣建建议禁止商贾,今时非同往日,商贾可兴百业,乃利国利民之举。”王猛终究还是想通了。

    “重农而不抑商,不过仍需加强管控,可设行商司厘定商税,设置商关,检举商贾不法之事。”李跃心情大好。

    商业用好了非但是富国强兵的良策,也是打击敌国的利器。

    “此事就交由臣来办。”王猛狡黠一笑。

    现在他还是休沐期,正想借此事“出关”做事。

    “那就交给景略。”李跃瞥了一眼他的脸色,月姬开的滋补药方效果颇佳,王猛气色不错,而且他也是个闲不住的人。

    “以后我大梁各官衙,每十日休沐三天,年底休沐一月,此为定制!”

    李跃干脆定下规矩。

    第四百七十三章 名士

    王猛无话可说,一同向前走去,忽听前方路口传来阵阵喝彩声。

    喝彩声之后,传来各种器乐之声。

    李跃只听出琵琶声、鼓点声,但鲜明的节奏极为欢快,心中好奇,便引着众人上前观看。

    却见几个穿着圆领袍的男女正载歌载舞,旁边有人拿着箜篌、胡笳、筚篥、筝、角等乐器。

    君子六艺,乐排在第二。

    汉魏以来名士多擅长此道,汉末“曲有误周郎顾”的周瑜,作胡笳十八拍的才女蔡文姬,竹林七贤的嵇康、阮咸等,还有孤城胡笳退数万匈奴大军的刘琨……

    邺城沦落胡尘四五十年,融合了不少胡人风格。

    尤其是舞蹈,奔放热烈。

    李跃看的津津有味,却不料身边二十步外有人愤愤不平道:“胡人雕虫小技而已,惜乎北国尽染胡风,竟不知我华夏雅乐。”

    声音很大,恰好卡在了节律处,打乱了节奏,让乐声没了先前的欢快之意,舞跳不下,乐声也演奏不下去。

    众人目光一同循声望来,却见一青年负手而立,头戴远游冠,上襦下裳加蔽膝,衣袖宽大,腰系一条玄色革带,革带上挂着一柄长剑和一把青碧长笛。

    年纪虽轻,但全身上下流淌出超然物外之气,说不出的潇洒飘逸。

    敢说出这番话,肯定是擅乐理之人。

    “你这后生既然口出狂言,不妨上前比试比试!”持胡笳的中年汉子挥手道。

    青年等的就是这一刻,昂首上前,向围观人群抱拳,“献丑了。”

    说罢,取出腰间长笛,开始吹奏起来。

    李跃心中一动,说话这人明显不是关东的立场,不然也不会口口声声“北国”。

    邺城举办各种盛会的消息传遍天下,吸引不少人前来。

    这青年一看就是江东人士。

    梁国上下务实而不务虚,所谓的“名士”也就那么几个,反而是道人和尚居多。

    长笛声悠悠响起,虽然只有一件乐器,曲调却清新活泼,旋律跌宕起伏,时而急凑如风吹雨打,时而婉转如黄鹂脆啼,时而温柔如石上清泉……

    一静一动、一柔一刚。

    一段音律来回吹奏三次,但三次各有不同,引人入胜。

    就连李跃这个外行都听出不凡来,王猛更是“咦”了一声,压低嗓门道:“其声空灵,其人非常!”

    一曲终了,鸦雀无声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