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t8b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二百一十八章 不想说,不敢说,不能说
    “大司寇知道朕为何执意让先生胜任太傅吗?”朱翊钧看着王崇古问道。

    张居正本人都非常奇怪,皇帝为何这么执着于给张居正加官进爵,尤其是现在要以太傅领伯爵俸禄,这明摆的要给张居正封超品伯爵,张居正不要,皇帝还要硬给。

    甚至搬出了礼法的回旋镖,来办这个事儿,那么王崇古怎么看这件事?

    毕竟推拉了这么久。

    王崇古思考了许久俯首说道:“元辅乃是非常人,有非常功。”

    “谈一谈何为非常人吧。”朱翊钧在前往永升号的路上,闲着也是闲着,就聊一聊张居正的选择也不错。

    “这个是可以谈的吗?”王崇古表达了自己的疑惑,这是碰都不碰的话题,解构张居正本人,被张居正本人知道了,恐怕不得善终。

    “先生知道也无碍,既然走到了台前做元辅,那就必然会被人打上一个个的标签,被人评头论足,这有什么不能谈的,天下臣民,莫不是在背后议论朕,连那茶馆的柱子上,都写着勿谈国事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作为政治人物,张居正被无数次谈起,朱翊钧也好奇王崇古到底是如何看到张居正的。

    “元辅乃非常人,臣这么说,主要有几个原因。”王崇古其实不愿意教坏小皇帝,万一小皇帝和张居正讲筵的时候,发表了什么不当言论,王崇古就是那个罪魁祸首。

    但是陛下在问,王崇古就不得不回答皇帝的提问,既然要讲,那王崇古就会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一个人,告诉皇帝应该如何看人。

    王崇古停顿了很久才开口说道:“元辅出身世袭千户,这个千户的身份自然比穷民苦力要好一些,不过在兴文匽武滚滚大势一百五十年之下,千户既无统兵,也无俸禄,元辅的父亲还是个生员,多年参考未能中举。”

    “大司寇以为看人先看出身不成?”朱翊钧眉头一皱,颇为不喜的说道。

    王崇古点头,他知道皇帝不喜欢这个看出身的说法,但他还是要说,要么不谈,要么就往深入去谈,浅尝辄止,根本就是在蒙蔽君上,作为一个在做事的时候,讲究上下矛盾的王崇古,在对待皇帝这件事上,总是很有恭顺之心,责难陈善,应言尽言。

    王崇古继续说道:“臣诚知其谬,但人之生性不同,有不世英才明珠蒙尘,也有庸碌之辈窃据高位,元辅先生出身并不是簪缨之家,但是其冬寒抱冰,夏热卧火,悬梁刺股十年苦读,一朝金榜题名,鲤鱼跃了龙门。”

    “臣说元辅乃是非常人,这就是非常之一。”

    “臣窃以李乐旧事为例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笑着问道:“大司寇还敢提李乐的事儿,当初长城鼎建,那么大个窟窿,还是李乐给大司寇给捅出来的,大司寇因为宣大长城鼎建的窟窿,被迫回到了宣大,堵了这个窟窿。”

    王崇古倒是满不在意的说道:“臣没什么不敢说的,若是常人看,李乐的确是臣的生死仇敌,毕竟臣贪到肚子里的银子,又吐出来了,把这个鼎建的窟窿给堵上了,但是从臣的角度看,李乐大抵是臣的救命恩人,若非堵上了这个窟窿,怕是臣现在早已经是冢中枯骨了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以矛盾说论之,族党和朝廷,甚至说是跟陛下争夺威福之权的矛盾,在万历元年,还没有充分激化,在那个时候,臣就在一个岔路口上,人活一世,没有后悔药可以吃,能够找补过去的错误,是一件难能可贵之事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看着王崇古,这人说是一回事,做是一回事,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
    李乐在全晋会馆答应的好好的,还要了两个胡姬作为自己的外室,这怎么看,都怎么像是已经开始同流合污,可李乐真的是光吃不练,该阅视,那是一丝不苟。

    王崇古心里怕是要把李乐给恨死了,如果想法能杀人,李乐早已经被千刀万剐了,王崇古这么些年赚的钱,全都掏出来堵窟窿了,王崇古不恨才怪,但是王崇古不能让李乐出事,李乐一旦出事,王崇古就是第一嫌疑人。

    所以王崇古只能什么都不做。

    当然,王崇古从矛盾说的角度出发,说李乐的检举让他有了一次后悔的机会等等,不过是读书人的说辞而已。

    “复古派、古墓派,他们迂腐、冥顽不灵、固执,陛下,认为他们都是蠢货吗?”王崇古问出了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王崇古之所以提到李乐,李乐是隆庆五年进士,如果李乐不是张居正的门生,会如何选择?

    “自然不是。”朱翊钧十分肯定的说道,就朱翊钧见到的所有朝臣,他们没有一个愚蠢的,大明读书人将近一千多万,而每三年一次恩科,一科不过三百人,一年平均不过一百人。

    朝堂上没有一个人是愚蠢的。

    这是朱翊钧非常肯定的事实。

    王崇古见陛下如此肯定,心道果然如此,陛下虽然年龄小,但是绝对不好糊弄,他继续说道:“元辅能以普通的家境,一路考到皇极殿,成为二甲第九名,馆选庶吉士,是非常之人,必然是天资聪颖,我大明进士,皆是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很聪颖,他们对朝堂上的问题,知之甚详,但是他们不能说,也不敢说,更不想说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一脸不解的说道:“哦?不能说,也不敢说,更不想说,为何不想说?那些个言官们,整日里泄泄沓沓,怎么就是不想说了呢?”

    “明知道大明朝这么烂,就让他们一直这么烂下去吗?”

    “对,明知道朝局已经糜烂如此,只能让它一直这么烂下去!因为根本没有别的选择!”王崇古非常确信的说道:“为什么不想说?”

    “臣是大明刑部尚书、太子少保,可是脱了这身华袍,臣不过也是个读书人,是个在边方和北虏争利的商贾,与常人有何不同?但正是有了这身华袍,哪怕是这袍子已经满是虱子,哪怕是官帽带的已经满头的痱子,臣也不想脱了这身华袍,摘了这官帽。”

    “这身华袍和官帽,就是官身,就与常人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拼了命的终于考中了进士,不就是为了这身官袍?国朝糜烂的原因,所有人都清楚根源所在,但是就是不想说。”

    “以贪腐为例,别人都贪了,我刚当了进士,我跟着一起贪就是,为什么要说?捅破了这层窗户纸,对自己有利吗?显然没有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不想说。”

    “大司寇所言有理。”朱翊钧停下了脚步,站在永定河畔的桥上,看着河面的冰凌,沉默了很久,才认可了王崇古的观点。

    科举,是大明实现阶级跃迁的通道,一千多万人在里面卷,卷到皇极殿参加殿试的不过三百人,到了殿试,已经完成了阶级跃迁,从小民变成了青天大老爷。

    在实现了阶级跃迁后,背叛阶级的代价是极为昂贵和沉重的,而且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,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,为了自己的阶级张目,理所应当。

    你元辅不拿,次辅怎么拿?内阁不拿,廷臣们怎么拿?廷臣们不拿,京堂怎么拿?

    所以,几乎所有人都不想说,因为那在背叛阶级,但是张居正想说,考中进士,就开始说,到了嘉靖三十二年,甚至骂到了道爷头上,说道爷专事焚修,不顾朝臣。

    “为何不能说呢?”朱翊钧继续问道,不想说,是不想背叛阶级,更是谋求私利,那么不能说呢?

    王崇古其实已经想要停止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了,他只想说看人,没想到话赶着话,已经说的这么深入了。

    “不能说,因为说了会死。”王崇古言简意赅的总结道:“已经成为了肉食者,却要背叛肉食者们,必然付出惨痛的代价。”

    “臣仍然以贪腐之事为例,贿政姑息之弊,人人皆知,可人人贿政,连戚帅都要拜在元辅门下,何也?陛下身居九重,这为官之道,贪腐横行之时,一个官员连不贪都很难做到,更别说杀贪腐之风了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别人都贪,他自己不贪,那他就是所有人的敌人,因为他跟其他人不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能独善其身者,又有几人,李乐为元辅门下,都躲不开,避不了,只能曲意奉承,暂且答应下来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说道:“就像海瑞一样,泼脏水泼不进去,就给海瑞升官,逼他无事可做,逼他致仕?”

    “就像海瑞那样。”王崇古略微犹豫了下,才赶忙说道:“陛下,臣嚼这个舌头,不是为了给贪官寻求合理之处,只是说这官场腐败横行,贪腐则万事败坏,万事不可期其能行。”

    “不除姑息,不可能查贪,高拱杀贪腐之风,杀着杀着,只能有选择的杀,晋党不能碰,因为他要姑息晋党,这样反贪,是没有什么成效的。”

    “朕已经清楚了为何不想说,不能说,那为何不敢说呢?”朱翊钧思索了下,还是继续询问。

    “不敢说,言官们一说就是今日之朝堂,满眼污秽,贪腐横行,但是就是不谈具体谁在贪,何也?”王崇古端着手做了个请的手势,请陛下继续前行,桥上太危险了,万一陛下在桥上落水了,王崇古好不容易保住的命,就又没了。

    “为什么不谈具体呢?因为一谈到某个人贪,就要说到某人某事,就得查这笔银子的来龙去脉,这顺着藤就会摸到瓜,这查着查着就查到了不能查的人,谁也不知道这个人背后到底撑着多大的伞,有多硬的后台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可以谈贪腐,不能谈具体。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不敢说。”

    王崇古的话说的不多,但是句句都是总结到位的精髓,他其实有个现成的例子,刚刚自杀死掉的许从诚。

    煤市口大火案,不能查,查着查着就查到了皇亲国戚的面前,到时候皇帝一看奏疏,免不了会想:哎呀,今天有个下头朝臣说,朕的姑父贪腐,天下都是老朱家的,老朱家拿点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?咱家的亲戚拿点,怎么了!这下头朝臣,真(物理)下头。

    “所以元辅想说,敢说,还会说,他不仅说,他还做,所以,他是非常人也。”朱翊钧不住的点头。

    王崇古讲的是官场的生态。

    相比较王崇古和张四维,张居正更可怕,这就是李乐不敢背弃的原因,绝大多数的朝臣们,都不想、不能、不敢说。

    这是张居正第二个异于常人的点,他不仅说,他还做。

    “所以元辅他厉害啊。”王崇古作为挨过张居正铁拳的人,深有体会的说道。

    王崇古怕张居正,但是他更怕皇帝,皇帝这个人比张居正还要激进,很多事可做可不做,陛下都要做,监生们的算学月考十二分以下,被陛下直接叫了家长到文华殿偏殿觐见,这其实不用做,监生不好好学算学,自然会被科举所筛选淘汰,但是陛下就是要做。

    这就是皇帝,还是张居正更激进一些。

    但张居正和皇帝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,若是权豪缙绅们,老老实实,不找事,不阻挠新政,陛下才懒得理会,以张四维为例,致仕了在家躺着,穷奢极侈,皇帝也犯不着巴巴的跑到蒲城去拿走张四维和他同党的脑袋去。

    “那先生还有什么异于常人的非常之处吗?”朱翊钧再问。

    “那就是反腐了,元辅也拿钱,这就是隆庆六年六月之后,朝中不断有人鼓噪请海瑞回朝,元辅派人查看海瑞是否能用,得知能用而不启用的缘故,臣本以为元辅不会反腐,却是看错了。”王崇古又说到了第三个非常之处,就是反腐。

    考成法杀姑息之风,现在海瑞这把神剑开始杀贿政之风,是王崇古完全没有料到的,意料之外,却是情理之中。

    从皇帝下旨诏海瑞回朝那一刻,张居正已经料到了陛下要杀贿政之弊,而后还把高拱给请到了朝中奏对,高拱最大的政绩除了俺答封贡,就是反腐,显然是在一步一步的潜移默化的推进着杀贪腐之风的进程,时机到了,就开始处置。

    这个时机就是姑息之风渐止。

    王崇古也见识到了皇帝振奋的决心,宁愿姑父在天牢里被自杀,也要把除姑息进行到底,这是对张居正新政的最大支持。

    非常之人,有非常之功,今日之大明的蒸蒸日上,和张居正这个非常之人有着莫大的关系,张居正能做到,又跟当下的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,大明已经走到了几近于穷途末路的地步,穷则思变,变则通,通则达。

    “那大司寇呢?是非常之人吗?”朱翊钧停在了永升号的牌额之前问道。

    王崇古摇头说道:“臣就是个聚敛兴利的小人,臣从来都不信君圣臣贤那一套,臣子若是有用,君自然用,臣子若是没用,君自然不用,臣子贤与不贤,还不是看对主上有没有用?”

    “陛下要做事,就要用到银子,那臣能赚银子,那陛下就用臣,臣就贤。”

    王崇古对君圣臣贤的君臣道德论根本不赞同,他更赞同功利论,人最怕其实是一点用也没有,给陛下当官,做不了事儿,那就是最大的不贤、无德。

    “大司寇妄自菲薄了,过分看轻自己,大司寇今日这番话语,已经是非常之人了。”朱翊钧还是很肯定王崇古的能力的,他真的能赚钱。

    “到了。”王崇古站在了永升号毛呢厂,想起官厂的种种,不由的挺起了胸膛。

    毛呢官厂就是他的骄傲,他的立命之本,但凡是威胁到官厂的人和事儿,他都会露出自己的锋利的爪牙来。

    居然有腐儒要求放弃大宁卫以安边方,与虏修睦,修个腚眼子的和睦,王崇古必然要啐一口,放弃了大宁卫,哪里来白土!

    “这永升号毛呢厂,就是个学堂。”王崇古带着小皇帝阐述着永升号的定位,匠人学堂,这里最多的就是妇孺,成年男丁很少。

    “哦?详细讲讲。”朱翊钧一愣,这也是他第一次到永升号,永升号的盈利全都归慈宁宫取用,皇帝不管这个账目,李太后和陈太后分这个账。

    永升号的名字不是永生的谐音梗,而是和永定毛呢官厂对岸而建,故此得名。

    王崇古带着皇帝参观着永升号羊毛官厂,在最初的分工设计里,这里就没有其他的分工,他解释道:“这里没有羊毛清洗的工场,也没有染色工场,只有织造工场,从官厂和周围的穷民苦力手里拿洗干净的羊毛纺线织布,所以都是妇孺,主要就是照顾官厂的工匠的孩子。”

    “给这些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“之所以这么做,自然是要成全太后美名,第二则是为了长治,给匠人孩子们一个读书的机会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”

    “任何新政都应该有一个坚定的群体来支持,而现在元辅先生的新政,在打击权豪的时候,却没有捏合一个新的集体出来,来支持和簇拥。”

    王崇古逐渐的意识到了自己在干什么,陛下让他干毛呢官厂的根本目的。

    朱翊钧露出了个笑容,乐呵呵的问道:“大司寇要是怕了,就上致仕的奏疏,之前刑部尚书王之诰离朝,朕就应了,怕不是耻辱,任谁都怕。”

    “臣倒是想退,但是臣不能退,退一步就是死。”王崇古看着陛下的笑容,由衷的觉得害怕,陛下从一开始就清楚的知道,督办毛呢官厂,必然会出现一个簇拥新政的集体来!

    大司寇并不想冲锋陷阵,但是他发现自己干的事,也是在冲锋陷阵,而且冲在最前面,但是他退不得,陛下不杀他,贱儒也要杀他。

    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。

    这是不经意间上了皇帝的当,上了这个贼船,不是每个人在上贼船之前,就知道自己上的是贼船,这还是得怪张四维,当初张四维非要联合吏部尚书张翰,把在宣大享乐的王崇古给抬回朝堂来。

    自那时起,王崇古就没有选择了。

    “大司寇还是不怕他们。”朱翊钧负手向前而去,王崇古不怕贱儒,他怕皇帝,怕皇权的生杀予夺,最怕的是自己没用,一旦不能聚敛兴利,必死无疑。

    朱翊钧眉头一皱,看到了前面一个人影,他看清楚了人的长相,便对身边的冯保问道:“那人是燕兴楼的孙七娘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的话,是刘七娘。”冯保确定的回答道,徐爵把刘七娘安排到了永升号毛呢厂,而这个女人在人群里是比较显眼的,毕竟身段和打扮都摆在那儿,比较突兀。

    刘七娘在楼里长大,肤色都比旁人要白一些。

    “叫来回话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。

    王崇古知道皇帝的习惯,到哪里都愿意和小民接触一下,不愿意被蒙蔽,哪怕王崇古吹得天花乱坠,小皇帝也要派缇骑询问,甚至还要亲自询问。

    天子本多疑。

    刘七娘并不知道来的这帮人究竟是谁,看不懂这个仪仗背后的寓意,更加不清楚王崇古那个有蟒纹的鹤氅,到底什么意义,但是她清楚的知道,来的是大贵人。

    “见过贵人。”刘七娘磕了个头,这是救她出楼的大贵人。

    “嗯,免礼。”朱翊钧的笑容很有欺骗性,他笑着问道:“怎么不叫小郎君了?”

    “当时民女有眼无珠,冲撞了贵人,还请贵人饶命。”刘七娘吓的一趔趄,作势又跪,朱翊钧示意不必多礼。

    “咱就是路过此地,你在这里可还能待的惯?”朱翊钧也不称朕,而是称呼咱,这是老朱家的习惯自称,白话文里的圣旨里,这个自称十分常见。

    “还好,赚的不多但是留下的多。”刘七娘见贵人不打算怪罪,便起身回话,她能从燕兴楼出来,这个贵公子就是救命恩人,人很难摆脱自己生活环境去看待问题,但刘七娘却知道,楼里不是人待的地方。

    朱翊钧开始询问这永升号毛呢厂的种种,越听朱翊钧脸上的笑容越是灿烂。

    “过年前,大司寇这工钱结清了没?若是没结清工钱,咱是张先生的门生,能跟张先生说得上话,让张先生收拾大司寇。”朱翊钧看似开玩笑的问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,大司寇有没有把工钱发下去。

    刘七娘这才恍然大悟,这贵公子居然是当朝首辅的门生,那这么有权势,是理所当然的事儿。

    刘七娘一听忙不迭的说道:“结清了,还多给了五分银,算作是过年银,能割五斤猪肉了,大司寇可是个大善人咧,民女还听说,他在西北的名声可好了,前几年,他安顿了十几万的百姓,人人都念他的好。”

    “入了这毛呢厂,才知道,大司寇的确是大善人,前段时间还给工场,加了个地火,便不会冻手冻脚冻耳朵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?地火吗?带咱去看看如何?”朱翊钧一听,便来了兴趣,让刘七娘带路,看了看王崇古没有提到的工场环境改善,这也是大把头提的意见。

    地火,其实和盘土炕的差不多,就是得烧煤,烧煤的时候也烧水,灌到汤婆子(暖手宝)里面,用来暖手,这手暖了,自然工作效率就上来了,工作效率上来了,这利润不就来了吗?

    王崇古向来是懂聚敛兴利的。

    “极好极好,给清了工钱,已经很好了,再多给过年银,那是更好,这还给烧火炕,灌汤婆子,那就是更好了。”朱翊钧看着王崇古不吝惜自己的赞美。

    张居正已经反复告诉了王崇古,他是自救,不是皇帝私宥,或者张居正说情,只有王崇古没意识到这一点。

    西北那十九万的失地佃户游坠小民,只要还被安顿着,那王崇古在朝中就倒不了。

    安民之功,就是天功。

    王崇古恨不得给刘七娘磕一个,这简单的几句话,至少能保王崇古一年的命。

    刘七娘握了握袖子,最终是没把东西拿出来,她其实从被救出来之后,就打定主意,等到再见小郎君的时候,一定要好生感谢,所以她用自己织造的毛呢做了一个汤婆子,就是想再见面的时候,感谢小郎君。

    这倒是见到了,可是她这才发现,小郎君真的什么都不缺,她的感谢是那么的无足轻重,精纺毛呢那般贵重,这小郎君披着一件很合身的大氅,不逾越,也是刘七娘察言观色的本能。

    再见到小郎君,刘七娘仍然不知道小郎君为何要救她,她的确有点姿色,不过对于这样的贵人而言,什么样的国色天香,都能寻得见。

    朱翊钧问完了自己的问题,离开了官厂,今日份的视察结束了,离开的时候,他看了到了站在河边送别的刘七娘,还挥了挥手,合上了车窗。

    回到宫中后,朱翊钧对冯保说道:“冯大伴费心了,朕又不是饥不择食之人,不必再让她耽误了,愿意嫁人就嫁人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知道冯保为什么要刘七娘安排进永升毛呢厂,明英宗当初和臣子争抢女人的事儿,朱翊钧也读到过,大伴们不得不谨慎对待。

    刘七娘说是花魁,才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,宪宗皇帝宠爱的万贵妃,比宪宗皇帝大了十七岁。

    朱翊钧回到了京师,先去了文华殿,把没有批完的奏疏批完,才到文华殿偏殿,王夭灼已经等了许久,今天是固定弹奏乐曲的日子。

    皇叔朱载堉还在努力。

    朱载堉还是希望通过熏陶,能熏陶出一点皇帝的音乐细胞出来。

    朱翊钧确实没有音乐天赋,他看着王夭灼的脸,再想到宫里的规矩,就是愁云惨淡。

    临近大婚了,要学礼仪,小皇帝对礼教森严这四个字的认识,理解的更加清楚了。

    如果王夭灼做了皇后,那朱翊钧每次临幸正宫,都要奏闻皇太后,皇太后转懿旨至坤宁宫,正宫皇后必须推辞,皇太后以宫中有事殷繁,请驾幸他宫为由再下懿旨,而后皇帝要表达自己坚定的临幸意愿,这皇帝才能去坤宁宫。

    到这一步还不算完,正宫皇后侍寝,还要把嫔妃们召集到坤宁宫,冠服趋正,常候大燕行礼,奏乐三鼓,妃嫔退,才开始人伦大事。

    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!他要同房自由!

    “陛下,妾身弹的那么难听吗?”王夭灼略显有些气恼的说道。

    (本章完)